Mario

把周会从“报状态”变成“做决策”的机器

为什么我又在纠结周会

最近有开始纠结开周会这件事了,每每在会议室里看着大家轮流把我几乎知道每个人在做什么的事情再说一遍,就浑身难受。

作为一个效率至上的人,实在是无法接受这种事情出现。

但是「我知道」不等于「大家对齐」。真正的痛点是:

所以问题就变成了:周会到底有没有必要?如果有,它到底要产出什么?

于是在和 GPT 探讨了这个问题之后,决定调整成「无状态周会」的模式。

所谓的「无状态周会」,即:

  1. 在每周五EOD前,每人填写一页 pre-read;
  2. 下周一的weekly上只讨论红/黄项、待决策议题、跨团队依赖,不再口头报状态;
  3. 没有待讨论的议题,则自动取消周会。

并且我还纠结了这些内容让所有人写在同一张表上还是单独私我给我更好。 从管理学和工程实践的角度来拆解,各自单独写的优点是:

  1. 信息干净,能完整掌握每个人最真实的状态
  2. 对于性格内向或者担心暴露问题的同学,可能更敢写
  3. 涉及到敏感问题的话,例如绩效等,可以避免尴尬

但是缺点也很明显:

  1. 只有我掌握了全貌,团队之间缺少信息对齐
  2. 我需要进行“二次汇总”,增加负担
  3. 会前透明度不够,会上需要花时间补上下文

如果共同写在同一张表上,优点就是:

  1. 信息共享,大家彼此能看到依赖,风险和决策点
  2. 形成“团队公共缓存”,减少会中的补课时间
  3. 容易沉淀数据和回朔
  4. 对齐感更强:不是“我 vs 经理”,而是“我们 vs 问题”

但是缺点反而变成了:

  1. 部分成员可能担心“暴露问题”,写得不够坦白
  2. 需要一定的文化建设(容许问题暴露,而不是责怪)

综合考量来看,第一种方式比较适合团队初创期,团队成员心理暗去哪干不足且敏感问题较多的时候;第二种方式就更适用于团队稳定,工程协作密集且有跨端依赖的情况,这种情况就是我们现在所处的位置。

不过为了保护好部分同学,也额外告知大家,有敏感问题可以找我 1:1,保留私密通道,维护大家的心理安全。

最终,pre-read 的表格设计如下:

成员本周 Top-3 输出阻塞 / 依赖待决策议题指标红/黄项需要帮助状态
Mario25.3.21 Patch 提交 / AppStore 审核跟进 / 热修回归完成等待 BE 接口上线是否砍掉 debug log 优化?Crash-free 下降到 98.5%需要 QA 支持回归🟢 Ongoing
AllenFeature Flag 收尾 / Android 电量回归 / iOS 冷启动优化依赖 QA 回归 slot是否推迟 iOS 冷启动优化到下个版本?冷启动 P95 未达标🟡 Risk

底层逻辑:为什么它可以跑得更好

把这个方案拆开来看,就会发现它踩中了几条“老而硬”的原则:

  1. 成果导向: 把“产出/决策/行动项”当作会议的唯一产物,这也是 MBO 的原味实现:先问贡献是什么,而不是过程有多忙。
  2. 会议是昂贵的资源: Pre-read 让能异步的坚决异步;没有待决策与红黄项就自动取消。把会议当“最后 1 公里”的同步,减少上下文切换。
  3. 以事实决策 + 反馈:只看红/黄指标与问题,并把每一次决策做记录,下周强制回看(预期 vs 实际)。这是把“有效决策的边界条件与反馈机制”仪式化。

当然,一切还需要运行一段时间才能有新的体会和收获,拭目以待。

后记

重新思考周会这件事,本质不是换模板,而是把德鲁克的管理观放进一支工程队的“日常操作系统”里:时间的敬畏、成果的执念、决策的纪律、学习的循环。当周会只剩 10-20 分钟、只聊三件事、每周有回看,我们可能就会发现团队的注意力正在向“真正重要的那 20%”聚拢。

← 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