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最近的 Manus 邀请码热潮
你见过花五万块买一张电影票吗?
Manus 的邀请码现在就差不多这价。
居然有人愿意花五到十万人民币就为了提前体验一个 AI 产品? 这件事本身就够有意思的了。更别提它还带动了一波 A 股 AI 概念股上涨。这简直就像用魔法点石成金。
为什么 Manus 要搞这种邀请码的饥饿营销?
很多人觉得这纯粹是炒作。但我认为这背后是一种创业公司的生存智慧,甚至可以说是无奈之举。
邀请码就像一个过滤器,它筛选出了最渴望体验产品的那群人。
这些人通常是技术爱好者、早期采用者,甚至是一些行业的 KOL。他们不仅愿意忍受产品的不完美,还会积极提供反馈,甚至免费帮你宣传。这就像一个自建的精英测试团队,还自带流量。
这种“少吃多餐”的策略,让 Manus 可以在有限的资源下,最大限度地优化产品,同时保持市场热度。你想想,一个需要“抢”才能用的产品,天然就带有一种神秘感和优越感。这比砸钱做广告有效多了。
当然,这种策略也有风险。如果产品本身不够好,或者后续发展跟不上预期,很容易“见光死”。犹如一个被过度吹捧的电影,首映之后口碑崩塌。
有人可能会说,OpenAI 就没搞这些花里胡哨的。GPT-4 也是排队申请,但人家是稳扎稳打,慢慢放量。
没错,但 OpenAI 背靠微软这座大山,有充足的资源和技术支持。Manus 呢?它就像一个在悬崖边跳舞的舞者,每一步都必须小心翼翼。
这不禁让人想起那些昙花一现的 AI 产品,比如 AI Pin,R1 Rabbit。他们的故事也曾轰动一时,但最终都归于沉寂。
Manus 能否打破这个魔咒还需要让子弹飞一会。
邀请码策略只是第一步,真正的挑战还在后面。技术能否跟上市场的预期?用户增长能否控制在服务器的承载极限之内?这都是 Manus 需要面对的问题。
我期待 Manus 能像 Deepseek 一样,最终证明自己的实力,而不是成为另一个“炒作”的牺牲品。
毕竟,真正的“中国制造”,靠的不是噱头,而是实实在在的技术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