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og

大语言模型真的能带来熵增内容么?

2024-12-08
LLM 思考 熵增

最近不断地尝试用 LLM 来创造内容,包括将文章做摘要并提出洞察,或是将会议记录转化成 podcast。

这个过程不禁让我思考:我们对着这些大模型,滔滔不绝地输入各种 prompt,到底是在创造,还是仅仅在…洗牌?

就像手里抓着一把牌,不停地洗,不停地切。 你期待着出现一副同花顺,一张王炸。

可本质上,牌还是那些牌,只不过它们的排列组合变了。

这真的是“创造”吗?

我们现在仿佛就处在这么一个尴尬的境地。

用精心设计的 prompt,像个魔术师一样,从大语言模型这个黑盒子里掏出一些看似新奇的东西。大家鼓掌叫好,惊叹于 AI 的“智慧”。

但冷静下来想想。这些“洞见”,真的那么 insightful 吗?

很多时候,它们不过是现有信息的重新组合,用华丽的辞藻包装了一下。

把一篇文章的摘要,再用另一种方式表达一遍。 你可以把一段对话,再用另一种语气重复一遍。

熵增,真正的熵增,应该是从无到有。是宇宙大爆炸,是生命起源。

我见过一些群友,沉迷于用大语言模型生成各种商业计划,市场分析。 他们以为自己找到了捷径,可以绕过艰苦的思考和调研。

结果呢? 产出的只是一堆似是而非的废话。

这就像一个不会做饭的人,对着菜谱念咒语。 他以为只要按照步骤操作,就能做出美味佳肴。

却忽略了最关键的一点: 理解食材,掌握火候。

大语言模型可以是一个强大的工具。它可以帮你整理信息,润色文字,甚至提供一些灵感。但它无法取代真正的思考。

真正的洞见,来自对世界的深刻理解,来自对人性的敏锐洞察。

这些东西,你无法从算法中获得。

你必须自己去体验,去感悟。

所以,下次当你对着大语言模型输入 prompt 的时候,不妨问问自己:

我是在创造,还是仅仅在重组?我是在寻求真正的洞见,还是仅仅在寻找一些华丽的辞藻?

真正的价值,不在于你从黑盒子里掏出了什么,而在于你把这些东西变成了什么。

就像手里的一把牌,最终能打出什么样的牌局,取决于你,而不是牌本身。

关联阅读